第2期:《吉林农大报》

在学校2017年春季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之道

谈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


   期次:第2期   作者:校党委书记 席岫峰   查看:57   


  同志们:
  2016年 12月 7日至 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高校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发[2016]31号)。文件共七个方面、28条意见,对高校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以及如何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做出全面部署。12月2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把学习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2017年2月20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就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做出部署。为学习贯彻好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要求,今天,结合这次干部培训班,我专题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谈点个人学习体会,也是党委理论学习的一次中心发言,与大家交流。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道路现代意义的大学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大学职能在不断拓展,大学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今的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到了社会中心,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从总体上看,有“五个重大变化”:
  1.供求关系在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很快就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2.外部需求在变。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频率加快,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校必须在人才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国际竞争环境在变。我们已经从“仰视”国外高水平大学逐步转化为一种平等交流、合作竞争的新关系。有的高校已经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并在某些领域具备了领跑的态势。我们的舞台是国际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标准是世界标准,这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挑战。
  4.教育对象在变。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熟悉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迫切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
  5.资源条件在变。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GDP占比稳定在4%以上,今天教育可以调动的资源,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走势、新特点,为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制定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重大战略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国家层面和各省(区、市)一系列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措施的出台,“双一流建设”也成为了社会上热议的焦点话题。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 (教研[2017]2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处理好“双一流建设”的世界标准与坚持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道路的关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中央适时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随后中央印发了31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发31号文件,可以说,是指导我们今后办学治校、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道路。
  从总体来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同推进“双一流”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中国大学既要遵循世界上高等教育办学的一般性规律,又要坚持走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非常鲜明地界定了中国大学的办学属性,也指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道路的根本依据。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中国大学的办学属性,自然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建设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决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更不能套用西方国家的办学标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目的和方针。”这“四个服务”“一个坚持”,极为鲜明地指明了中国大学的办学目的和方针。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认真遵循,确保办学治校的正确方向。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回归”,抓好“三个落实”。
  具体讲,就是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对这“四个回归”,陈宝生部长做了解释:
  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
  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做教育分内的事,就是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
  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四个回归”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要落实到学生健康成长上。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作品”。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点。这一代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面对这样的大学生,我们要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真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要强化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2.立德树人要落实到教师教书育人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目前大学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年轻教师、海归教师对国情的了解不是那么深入;有些教师缺少相关教学能力的专门训练;有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有的教授只挂帅不出征、由助手代为讲课;也有个别教师师德有亏,做出超越底线的事情。为此,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改进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措施,奖惩并举、奖优罚劣,引导和激励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重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培训、加强交流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
  3.立德树人要落实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改善环境的新阶段。抓质量,就要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陈宝生部长讲,我们要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高校也要强化质量意识,肩负起抓质量的责任。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教育部将出台专业质量标准,高校要基于标准甚至高于标准培养人才。标准是底线要求,高于标准才是先进水平。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和部署,才能进一步认清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我们要多一些警醒、反思和忧患,切实认清和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走向,这是谋划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前提、大逻辑。我们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国家层面、全省层面的战略思考和政策走向,结合学校“十三五”期间的事业发展,我们必须树立“五个意识”:
  使命自觉意识。全面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这个共同的吉农梦想,要成为全体农大人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发展自信意识。党和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吉林高教强省战略,再加上学校多年来积累的精神财富和办学基础,使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有条件、有能力迈出建成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更大步伐,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我曾讲过,我们要自信理性、自强不息、争创一流、力争上游。
  差距自省意识。在全体农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多项事业省内领先,多项发展国内知名,学校的发展进步是明显的,但与国内同类先进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只有头脑清醒,正视差距,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把握问题,痛下决心克服不足,勇出重拳化解矛盾,才能在缩小差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快学校事业发展。
  慎独自律意识。无论市场经济大潮怎样冲击,社会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保持定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葆我们农业大学的质朴本色。要坚持做到培养专业人才、健全学生人格、赢得青年人心的有机统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奋斗自强意识。一所大学不能完结于一代人的创造,它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与继往开来。今天,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战略转折期,我们提出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事业宏伟,挑战艰巨,任重道远。我们全体农大人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走出一条具有农大特色的发展之路,使农大事业绿树常青。
  二、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广大师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信任,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在有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复杂影响,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大了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同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中发31号文件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有的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有待提升,学术评价导向存在一定偏差;四是个别教师不能很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有的高校阵地建设管理不到位,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六是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存在工作弱化、效应递减现象,等等。
  这些情况表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十分紧迫。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作为高校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从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牢记这“三个只能不能”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发3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发31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定位,再次突显了抓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我从中梳理一下,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关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
  2.关于“四个坚持不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
  3.关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这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讲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4.关于“四个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5.关于坚持“三因”“三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6.关于发挥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占领和用好主阵地。

      7.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抓好学科建设为支撑,提升思想理论的话语权。
  8.关于文化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大学说到底,是文化的存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做支撑。文化育人做不好,立德树人就是一句空话。
  9.关于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做到事半功倍。
  10.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核心在教师。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指明了我们工作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都体现在了新印发的中发31号文件当中。这里,我侧重谈一下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关于指导思想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有许多新的提法。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和要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
  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两个贯彻: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根基:就是办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三个支点:就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两个基础:就是要重视抓好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党的领导: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于基本原则,文件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中发31号文件具体明确了六个方面24条具体任务和要求。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好这些任务、要求,这里,我侧重谈以下十项任务: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建设。围绕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两个理想”,举办专题班或研讨班,开展好院系负责同志培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层次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
  二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继续开展好“三育人”、师德标兵、十佳大学生等年度评选表彰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三是推进文化建设工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专题式教学、规范实践教学、制定教师培养规划、建立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推行特聘教授制度、落实校院两级领导每学期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构建学校专业体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六是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阵地的建设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议论守规矩。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等引导管理,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严禁在高校传播宗教;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出版社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学业就业指导,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央要求,有条件高校要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
  七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八是配齐建强专门工作力量。要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双重身份以及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有计划落实“三个不低于”的配置要求,即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不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落实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的要求。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
  九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校院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做好党外人士工作;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包括学生的实践教学、社会调研、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军事训练、志愿服务等方面工作;发挥好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实行学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
  十是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履行好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提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质量。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严格“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主题党日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做好学生、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以及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工作。
  对于中发31号文件所提出的这些重大任务要求,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结合各自职能和实际,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三、以加强内涵建设带动办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要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好高校的职能作用上。对高校的办学定位,中发3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五大职能”和“一个阵地”: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在当今这个看似大学无所不能的时代,高校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道路,履行好肩负的职能使命,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是需要所有高校认真思考的大问题。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和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落实到引导和带动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上。这里,我突出谈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2016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记者专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对话文章。陈部长在专访中讲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对高校来讲,“培养人”和“办大学”这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具体转化为办学理念。
  1.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不是校长、教授不是教授、大学不是大学。教育者的本分是教学,要回归教学这个本分。而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高校领导不抓教学,不是失职就是渎职,至少是不称职。要时常问问自己,听了多少课,接触了多少师生,研究了几次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是否心中有数。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业绩评价和利益导向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也很重要。高校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制度化建设。
  2.科研决定水平。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上战场。很大程度上,教学的水平、服务的水平、国际的影响基础在科研。科研水平上去后,还要开展两项服务:科研成果进课堂,服务于教学和育人;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国计民生,形成良性循环。
  3.服务决定地位。要让政府重视教育、社会尊重教育,首先要做出事来、做出成绩来。从根本上讲,我们不是为了办大学而办大学,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陈部长特别指出了高校中存在的安于闭门办学,缺乏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对大规律不理解,对大逻辑不清楚,对大趋势不敏感的问题。强调把握住社会需要、服务好国家需要,高校发展才有目标、有动力。
  4.质量决定兴衰。有质量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一流的教师、学生、留学生和社会资源。
  5.制度决定成败。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党对高校的领导。在这个框架下,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校内具体规则,提高办学效率。
  陈宝生部长讲的这“五大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要贯彻和体现到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中。针对学校办学的实际,我想再讲五点:
  一是招生就业影响生存。一所大学能不能生存,首先取决于能招来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毕业生是否被国家和社会认可。因此,“进口”的生源质量和“出口”的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生存和声望。大学是财政按生均拨款,这两个方面抓不好、上不去,大学获得的办学资源就会减少,更谈不上发展。2015年,我校面对28个省招生,省外生源占66%,省内生源占34%,2016年,我校又有新的突破,省外招生很多已接近重点线,在河北录取高于重点线7分;省内招生是一志愿录取。就业情况,2015年截止11月末,我校本科生就业率达92.01%,2016年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同比达到93.04%,位居全省的前列,这种态势我们要保持住、发展好。
  二是教学质量乃立校根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质量。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是大学的底色。所以,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决定了招生就业、社会声望、吸引人才以及办学资源的争取。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我们是个检验,经过全校努力,学校顺利通过评估。但评估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学校提出了七大整改建设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把教师精力引到教学上,把教学质量落实在课堂上,把教学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上。所以,学校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跟上。
  三是人才成果体现实力。学术水平是强校之基,而学术创新择高而立。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有许多指标,但最核心的指标,有两条:一个是人才辈出,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二是成果频出,包括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成果。缺少学术大家、教学名师、高端人才、青年英才,承接不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成果转化应用跟不上,学校不仅没有地位,更会使自己缺失核心竞争力。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有人才方能出成果,出成果才能出人才。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高水平大学当然要有高水平的学科。今年的学科评估是个硬任务,要以这次评估为契机,重新梳理整合资源配置,打造我们的特色学科高峰。学科不是学校的一切,但学科不强,强校一切都无从谈起。
  四是管理效能决定成败。教学质量好,育人上层次,科研出成果,还有师资队伍建设,干部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项后勤保障,以及校风和学风,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一所大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直接决定并体现办学质量和品味的高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都要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地加强改进。缺少有效的管理服务,大学是办不好的。管理要上去,首先精力要投入。不用心、不上心、不热心,缺乏责任感,再好的制度办法也不起作用。工作不能靠惯性,按部就班推着干,遇到难事不担当、不研究、不解决,这不是真正的管理;其次做事要深入。管理上讲抓大放小,但小事不解决,效率低下,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大事。管理是具体的,管理人员无论职务大小,都要务实着实,身心两入,把职能作用发挥好,把职责范围内的具体问题解决好。民主生活会前,教职工给学校提的意见,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都与各项管理有关,我们要认真对待,切实抓好整改。政策规定行不通的或学校无能力解决的,要适时向职工讲清楚。总之,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就自身来讲,也是管理决定成败。
  五是生态风气事关兴衰。事业是靠人来干出来,而人的精神状态、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事业的兴衰。一个部门或单位无论大小,生态好,风气正,心气顺,大家才能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发展创造。农大办学六十九年,积淀了自己的好传统,在学校许多大事面前,比如去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充分展示了我们农大人的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校兴我荣,校衰我耻。这种精神我们要用心呵护、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积淀下来的,我们不仅在继承传统,也在创造新的传统。我们农大人讲究朴实厚重,但做事不能缺失精益求精;我们农大人崇尚务实重行,但创业要靠每个人的脚踏实地。我们要用心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校风学风,充满正能量,让农大校园成为滋养人、成就事的沃土,成就事业发展、成就人生精彩。
  (二)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过去的一年,围绕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目标,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人事分配、人才激励、职称评聘、职员制、学术评价等各项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着力破解土地确权和管理、干部职数消化、教研基地建设、场站职工待遇保障以及各类上访诉求难题。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科研立项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研基地功能,提升规划建设、后勤保障、内部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党委荣获全省和全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去年底,学校评选的10件大事,集中反映了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
  今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结合“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着眼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引发的发展竞争态势,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怎样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这一重大课题,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科技创新的支撑地位、社会服务的优势地位、人才资源的优先地位、办学条件的保障地位、改革创新的先导地位、开放办学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的引领地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地位,大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侧重谈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学科高峰要坚持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科评估为契机,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学科特色,提升学科优势,拓展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力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实现新突破,使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等学科达到全国同类学科上游水平,菌类作物、药用植物、菌物学等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坚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一、二课堂深度融合,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打造“吉农在线学堂”,实施在线开放课程“一五一”建设工程。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育和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以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推进精准帮扶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培养机制改革为手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完善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构建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相适应的留学生培养体系。稳步发展继续教育,构建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教育模式。
  3.提升科研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坚持完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共同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创新体系,巩固优势研发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提升具有地方特色领域的研发水平,逐步确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农作物及主要畜禽品种在全省的主导地位,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标志性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加大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争取承建新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巩固《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的优势地位,力争《菌物研究》或《经济动物学报》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贡献率。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4.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争取新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力争建成我校首个海外联合办学机构。面向欧美、日韩及港台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地区,建设长期稳定的海外师资培养基地,使具有在国(境)外长期学习或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大幅提升,提高在校生出国留学数量。做好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自主运营期工作,努力建立中非联合科研平台,促进示范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5.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努力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全面落实高端人才相关待遇,重点引进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综合实力提升亟需的各类优秀拔尖人才。立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实施“优秀团队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推行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三类岗位的聘期任务考核机制,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6.深化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要完善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强化分类分级管理,推行聘期任务考核。深化职称评聘结合制度改革,畅通优秀拔尖人才职称晋升渠道。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激发办学活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校院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完善教授治学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和有效监督,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纪检、审计的监督、制约和促进作用,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注重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服务保障水平,以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现学校的办学治校水平。
  7.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共享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办学基础设施。打造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科技展示、文化传播、建设校园美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基地。全力做好各方协调工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统筹实施校园道路、景观、文化设施改造,营造舒适温馨的人文环境。完善校医院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办学管理功能的深度融合,建立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按照国家和吉林省相关文件精神,着力提高教职员工薪酬福利待遇,统筹落实职工“五险一金”政策,依法推进劳动用工管理。
  8.抓好党的建设,做强文化品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首要任务,不断夯实师生员工奋发有为的思想基础;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领导水平;以组织建设为坚实基础,不断巩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以作风建设为永恒主题,不断提高联系服务师生员工的能力;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政治保障,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环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弘扬“明德崇智,厚朴笃行”校训精神,突出学校地域和功能特色,开展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活动,做强校园文化品牌。加大校友工作力度,营造学校和校友之间互相关心、共同发展的氛围,构建农大人的精神家园。
  同志们!新学期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成效、新的发展气象,全力推进和创造吉林农大发展的新业绩、新境界。